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FSRE
靜宜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
教育部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
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nd Cross-Strait Affairs, Providence University
Foreign Students Recruitment Expansion Project (MOE)

堅持夠久,機會就會來臨——專訪裴光雄

文/張怡寧
攝影/蘇威銘

圖片

天生像是遊子命的裴光雄,來自越南的首都河內,為了追求理想和發展,大學畢業後便隻身離鄉背井來臺灣求學念書。裴光雄先後從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、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畢業,再到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書,他認為自己能從境外生身分轉換到臺灣老師身分,心中懷著無比的感謝。
但回想起當時想要脫離舒適圈,勇往直前來臺灣為人生的十字路口尋路,過程中的甘苦心境不免湧上心頭。偏偏這個天大的決定,家人一開始並不看好,還嚇壞了他的母親。

在越南萌生的臺灣夢

裴光雄原本就讀胡志明市師範大學,在大二、大三時,有個在臺灣學中文的朋友回到越南,跟他分享著在臺灣學習的甘苦,言談中飛揚的神情意外勾起了他心中想留學臺灣的夢。裴光雄心想:「臺灣是學中文的重鎮,如果能來臺灣留學念書,再回越南當個教中文的老師,應該是條很好的路。」然而,大學畢業後的裴光雄,並未如願的馬上到臺灣,畢竟出國留學是多麼龐大的一筆費用,於是他先在當地的工廠工作攢錢,心裡總期待著那一天可以實現。沒想到,當他等到存夠錢,正想出國時,母親卻又澆起冷水的說:「都已經三十幾歲了,趕快結婚,工作賺錢比較重要。」
無獨有偶,他想來臺灣的阻礙,不只有母親一個反對,也包括他的老師提出質疑。他的老師問:「你為什麼想要來臺灣,去中國學中文不是更好嗎?」他回答:「我在越南已經上過中國籍老師的課了,我想去臺灣認識更多元的文化,也可接觸到更開闊的世界。」裴光雄一一克服大家的質問後,他將心裡的忐忑化為行動,便積極尋求管道來台灣念書,而位於臺中沙鹿的靜宜大學,是他第一個落腳處。

留學,讓生命轉了一個大彎

2005年,裴光雄初到靜宜大學時,人生地不熟的,心裡著實有些擔憂。但是當時學校裡的國際事務處,安排了許多境外生的關懷活動,像是學伴相見歡、考前進補、境外生歡迎會。讓許多異鄉遊子的心得以靠岸擱淺。從那一刻起,他告訴自己要好好念書,拿到學位後趕緊回家鄉教中文,也能早日回到家人身邊。裴光雄觀察到,境外生因為到異鄉求學,其實需要有一筆經費才能支撐比較好的生活,如果有機會,大多都會去打工,而他也不例外。那時他知道靜宜大學的國際事務處有打工機會,便前去爭取。公關組的組員楊富玲得知他需要打工,也熱心提供一份工讀機會。校內打工相比於校外來得單純,且許多時候可以扣合著自己的學習。在台灣的大學裡,對於境外生照顧的資源頗豐富,是可以多加善用的。
不過,念書這件事,裴光雄想得透澈。他說:「我來臺灣的目的不是來為了賺錢,而是要念書。」裴光雄深知,一天的時間就是二十四個小時,沒辦法再多了。由於打工會占掉時間,所以他認為打工的錢剛剛好就好,而學生就是本分就是念書,所以他督促自己必須更認真的學習,因為獲得好成績後,才能申請獎學金。在國際事務處和公關組打工的這段時間裡,裴光雄主要負責文書處理,那細細碎碎的工作內容,不見得像臺灣學生一樣擅長,但他深知,如有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開口問,不能憋在心裡。而大家看見他的努力,也給予最大的溫暖,而這股人際暖流也意外融化了他內底的異鄉感。

研究所師長的知遇之恩

「我真的非常感謝靜宜大學中文系的魯瑞菁教授,若不是他的鼓勵,我的中文可能沒辦法那麼好,他是我在臺灣的恩師。」他娓娓道來在臺灣學中文的經過。原來,裴光雄在胡志明師範大學學的中文,偏向語言發音,不是偏向深層的文學文化理解,所以他雖然有中文基礎,但是在臺灣只能砍掉重練,重新來過。魯瑞菁教授看穿了他眼裡的著急和壓力,告訴他去圖書館,把課堂上談的文本書籍都借來看看;與此同時,也有越南朋友向裴光雄介紹中文翻譯機,一台當時價值新台幣三千多元,他毫不猶豫的下訂購買,因為「只要把中文學好,再貴都買」。
一邊用翻譯機念讀,一邊翻找著書籍資料,裴光雄日復一日的與各種中文書為伍後,像打通了任督二脈,中文那些艱深的底蘊已然在他的腦中開通。魯瑞菁教授告訴他,可以選擇繼續在臺灣念博士,甚至在臺灣教書。從沒想過這個念頭的裴光雄,在恩師鼓勵下,爭氣的考上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班。師從陳益源教授,投入文化和民俗相關研究,日後完成博士班學業回越南工作。但恩師當初的一番話,仍縈繞不去,像是為他日後在臺灣扎根埋下伏筆。

在越南與台灣的往返之間

圖片

裴光雄回到越南後,其實沒有走當初所設定的目標,安分的在學校當位教中文的教師,而是在越南的文化部工作。在文化部工作雖然穩定,也令人稱羨,但他還是很想念在臺灣求學所遇到的溫暖。不過,臺灣的教職難找,原先抱著姑且一試的裴光雄,看到高雄大學的職缺訊息時,亮起了希望。當時,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正要找一位教越南語的教師,他把握機會投遞履歷。雖然應徵過程中內心百般煎熬,但皇天不負苦心人,2016年裴光雄獲取高雄大學東亞學系專案教師的聘書,如願重新踏上臺灣土地。至今,他仍難以忘卻接獲通知的興奮之情。他在臺灣安頓後,隔年把妻子和兒子接來臺灣,一家三口在此定居,將異鄉過成新故鄉。
裴光雄說,太太本身很會下廚,雙手就像變魔術一樣,凡是像河粉、蝦餅、春捲等,都能快速上桌。到家裡作客的同事、學生,對這一道道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料理,讚不絕口,他揚起微笑得意的說:「外面的越南料理都沒我太太煮的道地、好吃。」太太的好手藝填飽了裴光雄挑剔的胃,也化解了他的思鄉之情。與此同時,在臺灣生活多年的他,其實也深愛著這裡的銅板美食。「我最喜歡的是臺灣的羹麵,而我的老婆和小孩最喜歡羊肉炒飯。」裴光雄嘗遍無數的特色小吃、美食,但勾芡過的羹湯、羹麵,濃郁且滋味多變,是他最愛的臺灣美食。

聽自己的聲音,走自己的路

圖片

「我很鼓勵他們來台灣念書,因為臺灣很有競爭力,更要努力念書。」裴光雄的特殊際遇,是他回越南時經常被家人詢問的話題。只要有親朋好友想來念書,總是不斷耳提面命的說:「好好學習。」畢竟學習上的能力可以持續累積,這是誰也帶不走的,千萬不要將學生的身分本末倒置。裴光雄回首這些來時路雖曾彎彎繞繞,有些感慨,但更多的是感恩,因為他最終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在台灣求學的路上,開啟裴光雄人生的另一扇窗。